一次与黄河的诗意约会——《馆长来了》如何诠释“何以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每每谈起奔流不息的黄河,国人也许和唐代诗人李白一样的心境,总是脱口而出众多气势磅礴的词汇,荡气回肠、波澜壮阔、汇纳百川、百折不挠……然而,当你真正站在黄河面前,你又发现这些词汇仿佛失去了光环。
多少城市因黄河而生,亦因黄河而兴,而历经几千年历史积淀孕育而成的黄河文化,在一曲一弯之间孕育着民族根魂,又在一奔一涌之息照见了文明起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什么最能诠释黄河文化的密码?什么又能承载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沿黄九省区文旅部门的支持下,由山东广播电视台发起,联合沿黄各省区电视台制作,并同步推出的黄河文化溯源节目《馆长来了》于五月初上线播出。节目以沿黄省(区)博物馆、重大考古发现和标志性文明遗址遗迹为载体,邀请沿黄九省(区)博物馆馆长及国家权威专家,共同讲述沿黄宝藏文物的独特魅力和黄河精神的现实意义。
01
让黄河成为立体、鲜活的文化坐标
从高原到平川,从黄土到滨海,从涓涓细流到奔腾入海,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地形地貌,同时也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由此而诞生的黄河文化,其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之于中国和中华民族,均有着不可替代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在此背景下,《馆长来了》应运而生。节目以物为引,以物述史,在“文物展示+文化访谈+实地探源”的叙事逻辑下,让世界看见文物里的黄河文化,并透过文物的千年沧桑,诠释和探寻黄河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内涵,乃至于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
《馆长来了》意在解答“何以黄河”的时代命题,当节目从黄河源头青海出发,溯源九省至山东入海,沿黄九省(区)27家博物馆馆长,以39组最具黄河流域代表性的文物,让观众置身于时代潮流更迭中的实践语境,在不同维度层面,通过文物触摸社会现实,并共同溯源孕育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从三江之源青海纹饰多样的彩陶,到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从莫高窟壁画到西夏鎏金铜牛;从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护乌桓校尉幕府图”,还有三彩骆驼载伎乐俑、“中华第一龙陶”彩绘龙盘、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这些文物或精巧绝伦,或气势伟岸,或张扬澎湃,或巧夺天工,经过岁月洗礼透着一股安静的味道,把历史的奇妙和畅想通过视觉和认知传递到每名观众心里。
这些来自黄河流域文明起源的代表性物证,在我们看来,不仅仅是见证历史的藏品,更是滋养文化血脉的“甘泉”。
“《馆长来了》展示的不仅是文物本身,也是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这比一篇文章要更生动,更具体。”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看来,站在山东,能够把沿黄九省的这些博物馆都动员起来,共同讲述黄河文化的故事,这绝对是一个创举。“希望通过这样的节目,让黄河流域民众,让华夏子孙都来了解黄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溯本求源,《馆长来了》以黄河为纽带,以文物的力量,试图勾勒出黄河文明发展演进的轨迹,让黄河成为立体、鲜活的文化坐标,在系统梳理黄河文化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的同时,让全国乃至于世界人民读懂黄河、读懂中国、读懂中华传统文化,是为“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探索。
02
构建多元的“馆长”传播新模式
伴随着文博类节目的的热播,文博话题以新的表现形式回归到民众的视野之中,并逐渐掀起一股“文博热”。值得肯定的是,这些节目在不断创新基础上,满足了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以及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广播电视本身就是创新的艺术,如何让电视节目持续迭代换新,是电视人永恒的话题之一。
《馆长来了》并不是单纯以文物串联的方式解读黄河文化,而是多视角搭建起文物与黄河文化的多层次链接,并以更高视野构建起“全视野黄河文化体系”,仿佛打造了一个并不多见的黄河流域文化走廊,勾勒出一幅展现黄河沿线人文景观和地理风貌的“黄河全景图”,是为文博电视节目的创举之一。
比如,在《馆长来了》首期节目青海篇中,青海省博物馆副馆长黄培培带来的既有跨越千年的舞蹈—— 舞蹈纹彩陶盆,也有“极具王者之气”的黄河石磬,还有吐谷浑王族奢华无比的金器等镇馆之宝,通过 黄培培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乔虹,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黎嵩等专家们的娓娓道来,让观众一秒穿越至千年之前的西域高原和游牧生活。
以文物作为节目传播点并不是新鲜事,而以文博馆长的身份阐述黄河文物与黄河文化的故事,则不多见。在接下来的节目中,四川博物院院长韦荃、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班睿、宁夏博物馆副馆长陈永耘、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庞雅妮、山西博物院副馆长范文谦、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山东博物馆专职副书记卢朝辉等,将一起带领观众走进文物的世界,领略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黄河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
正如山东博物馆专职副书记卢朝辉所言,“文化自信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我们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
今年4月,在山东举行的黄河文化论坛发出了六项倡议,从深化重大理论研究、实践经验总结交流和新闻宣传报道,到共同实施“黄河文物保护行动”;从共同倡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到共同提升黄河文旅品牌,以及携手推动黄河文化文艺创作,共同创新推动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等,共同唱响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大合唱”,谱写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大乐章”。
正是在黄河的沁润下,几千年来,黄河流域先民们与中原地区不断融合,逐步形成了文化认同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血脉相承的共同认知,深厚的历史积淀是文化自信的来源。
《馆长来了》并没有停留在国宝知识的普及上,而是更注重与历史时代的紧密结合,不仅构建起多元的“馆长”传播新模式,同时九省(区)电视台主持人化身为“黄河文化溯源人”,搭档文博历史界青年博主,一起探寻沿黄九省区独特的悠久历史和地域风情,不仅与国宝文物零距离接触,同时让观众场景感十足,这种沉浸感摆脱了生硬的简单陈述,而是将黄河文化和黄河故事融于故事场景中,是为创新呈现方式的有效实践。
03
年轻态表达唤醒黄河文化记忆
一段时间以来,谈到文物,总是给人以遥远的距离感和历史感。如何让文物、历史与当下共存?《馆长来了》通过创新黄河文物表达方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馆长来了》注重以年轻人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来呈现年轻态特点,在演播室与实景拍摄转换中,让文物与历史不再只是数字和朝代,同时跨越地域范畴,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讲述黄河文物与黄河文化背后的文化渊源,顺应了当代人的情感需求,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油然而生一种文化贯通感。
比如,《馆长来了》将两千年前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比作记录生活的有趣“朋友圈”,告诉观众,此壶记录了包括采桑、习射、宴乐、水陆攻战图等反映当时的劳动、生活和战争场景,可以一窥两千年前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
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馆藏于四川博物院
再如,节目呈现给当代观众在青海喇家遗址发现的一碗四千多年前的面条;将七盘舞杂技画像砖比作“3D打印的舞蹈”;将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护乌桓校尉幕府图”,比作2000年前的内蒙古生活图鉴等等,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讲述着黄河文化的不同切面,而节目组将会把一段段文物故事通过小屏传递给观众。
值得一提的是,《馆长来了》作为文博节目的全新探索,不仅要在包括山东卫视在内的沿黄九省(区)电视台播出,同时,作为山东文旅专业化频道和节目的主要制作方之一,山东文旅频道也将同期播出。各省博物馆、电视台将多维度穿透式宣传,各历史专家、文化博主助力传播,不仅赋予观众更多的文物温度和文化情感,更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历史体验。
除此之外,《馆长来了》还通过设置青年文物研学团,为观众提供了更为时尚的视角,让代际间的对话有了强共鸣的契机。同时,节目还以创演的方式唱响敕勒歌、《莲鹤方壶》等,跃动起穿越千年的神秘过往;通过讲述父子两代考古人的故事,感受文物传承的力量;还有增加了盲盒体验等形式,让年轻人充分感受到文物的魅力。显然,以年轻化、潮流化的呈现方式将文物故事娓娓道来,更易被年轻观众所接受。
黄河文化经久不息、历久弥新。《馆长来了》在文物中探寻黄河的文化根脉,以年轻态表达唤醒黄河文化记忆,尤其是通过纪实影像、讲述与思辨以及传递出的文物情感,将新时代黄河价值、黄河故事浓缩成一幅绚丽多彩的“黄河文化画卷”,也仿佛是一次与黄河文化的诗意约会,诠释了“何以黄河”的历史底蕴。而山东广播电视台与沿黄省(区)电视台用精品力作,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亦展示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为您推荐
-
人民网杭州9月17日电 (记者孙博洋)9月16日至17日,中国质量(杭州)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在16日举行...
2021-09-18